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六安文史

王葆斋先生二三事

日期:2014-08-19    作者:网站管理员    来源:系统    阅读次数:     字体:[] [] []    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

 

 

王葆斋,原名王铸人(1883-1958年),金寨县白塔畈乡王家老楼人。一生历经清末、民国、新中国成立的三个历史时期。他在旧政权机关、军界任职多年,解放后,在我国家机关继续工作,为本地区有声望的人士之一。

纵观其一生,虽然长期混迹于旧政权统治集团之中,毋庸讳言,是做过一些对人民、对革命事业不利甚至有害的事情,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,但毕竟非蒋介石集团的嫡系,始终与蒋关系若即若离,不是死心塌地地拥蒋。很多方面,他保持中立,并对人民对革命也做出过一些贡献。尤其是当蒋介石集团崩溃前夕,他参加了民主运动,毅然拒绝去台,留在大陆迎接解放。这是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,也为此赢得了人民的谅解和称赞。

往事如烟,其人已逝,生平万事,实难尽溯。笔者据其有关资料及见闻,对他作以粗浅介绍。

 

冲破禁锢  投笔从戎

 

王葆斋先生出身原非世家望族,曾祖父是白塔畈小街上的商贩,家道寒薄。后经其祖父刻苦经营,终于发迹,广置田产。到他父亲手里,继承祖业,已是拥有180石田课,并盖了一座青砖瓦舍的王家老楼,成为方圆几十里内闻名的富户。

王葆斋弟兄三人,他行二。大哥王静斋(曾做过几任知县、县长),三弟早逝。兄弟二人先在私塾读书,都是资赋颖悟,四书五经很快就读完了。私塾先生便劝东家送他们到外地读书,以求深造。此时科举废止,学堂兴起,望子成龙的父亲便把他们送到省城安庆学堂上学。他们便进入了求是学堂(相当于初级的中西学堂)。在这里,王葆斋学习到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和外文,增长了知识。他由乡僻之所来到这当时安徽省首府之地,眼界大开,不仅繁华市井的物质世界使他眼花缭乱,而且革命新思潮的激荡,也使他心胸开阔起来,开始觉醒到原来的读书做官思想的狭隘性。

1902年,他从求是学堂毕业了,何去何从?他认真思索起来。他从诸般复杂的社会观象中探索自己应该走的道路,决定投笔从戎,报考安徽武备学堂。他向家中征询意见,这一下在家庭中引起了轩然大波,遭到家里人们的激烈反对。在那“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”的时代,“吃粮当兵”是走投无路的人干的。他们家资富有,即使坐吃山空,也会不愁衣食,快活一世。再者,“留东洋”是当时最时髦的出路,出国镀金,混个“洋博士”什么的回来,还可以光宗耀祖,改换门庭,岂不美哉!便极力阻拦。血气方刚的王葆斋,毅然摆脱了家庭对他的羁绊,弃文习武,考进了武备学堂。

在武备学堂里,他结识了很多热血青年,象烈武(文蔚)、冷遹(御秋)等人,都是有革命思想的新人,抱负非凡,毅然以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为己任。他和他们过往甚密,推心置腹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这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,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 

宦海浮沉  沧桑历尽

 

1905年,他从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,即被派到新编陆军一标一营任队官。9月,改入警察学堂任教习。翌年春,就任苏州陆军学堂教习。1908年冬,由四川总督赵尔丰调赴四川训练新军,任标统,参与镇压四川的保路同志会运动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返皖。

辛亥革命后,他不甘寂寞,投靠了北洋军阀安福系,应北京朱庆澜之约北上,赴黑龙江省,任省防军统领,陆军团、旅长。民国五年(1916年),去广东,任军务厅厅长。后回安徽任清乡督办。1918年—1926年先后在北京、湖南、安徽任参议。

这期间,他泥足于军阀混战之中,北上南下,戎马倥偬十余年。军阀之间,割据倾轧,争权夺势,自相残杀,陷人民于水火之中,民生凋蔽,国步艰难,蒿目时艰。他厌倦了这种生活,开始悔悟,要另觅出路。

民国十五年(1926年)7月9日,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,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。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,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,把革命推向全国的大革命运动,顺天应人,民心振奋,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拥护,各地纷纷响应。安徽的辛亥革命元老柏烈武,首举义旗,蒋介石任命柏烈武为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军长,在原淮上革命军的基础上组建军队。柏烈武约请王葆斋担任参谋长。王于同时参加了国民党。

淮上革命军是辛亥革命后寿县、凤台沿淮一带革命同志组织的地方民众武装。在光复安徽淮上一带地区,抗拒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是建立过功绩的军队,非同于蒋介石的嫡系。蒋歧视该军,不发粮饷,命其在地方上自筹解决,并且千方百计的对该军施行拉拢、分化等伎俩,企图搞垮该军。蒋的阴谋未成,就命该军与北洋军阀队伍孤军作战,伤亡损耗,不予补充。1928年北伐结束后,蒋借“整编军队”之机,将该军支解了。王葆斋后调任武汉卫戍区稽查处长。1932年回皖,先任合肥首席县长,续后任芜湖专员、贵州省独山专员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去重庆,担任内政部禁烟委员会委员兼第一处长。1941年,因奔乃兄王静斋之丧,回到家乡。1944年,担任立煌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。1946年,出席了“国大”会议(他递补已故“国大”代表陈冶青)。1947年,任救济总署专员,1948年,任“勘乱”委员。

虽然,王葆斋在清末——北洋军阀——蒋介石三个政权时期,担任过一些军政职务,但是,在其政治生涯中,基本上做到了洁身自好,宦海中并没有沉沦,而能迷途知返,后来的能弃暗投明,便是他积数十年经验冷静而睿智的选择。

 

急公好义  关心民瘼

 

民国二十年以后,饱经蒋介石“剿共”战祸蹂躏的“赤区”,哀鸿遍野,满目凄凉。时任合肥首席县长的王葆斋,目睹家乡惨状,亟思救援。他配合华洋义赈会,呼吁沪、宁慈善团体和仁人善士,解囊相助,赈济灾黎。虽属杯水车薪,但也不无小补。

抗战开始后,他在重庆,负安徽同乡会主要责任。看到安徽家乡大批沦陷区学生流亡到大后方,失学失业,流离失所,困苦异常。他忧心如焚,配合安徽在川人士,吁请教育部设法解决。在他们奔走呼号积极努力下,终于在四川江津办起了安徽第二中学(后改为国立九中,与安徽第一中学后改为国立八中为姐妹学校),收容了一大批安徽流亡学生。这不仅抢救了青年,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。

安徽旅渝同乡会在重庆办有一个《前线的安徽》刊物。王葆斋为其写了《发刊词》,阐述该刊物的宗旨是介绍安徽情况。该刊曾以大量篇幅,颂扬战斗在抗日前线的安徽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;同时,也以客观立场,忠实地报道了新桂系统治安徽在财政、役政、粮政、吏治方面的种种黑幕,对大后方的社会震动很大。

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王葆斋任立煌县临参会参议长时,对全县人民在新桂系压榨下民不聊生的惨状,不忍坐视,于是为首组织参议员联名上书省参议会,咨请省政府减免军公粮征交任务。当时,在新桂系的严密禁锢和高压统治下,这种犯颜直陈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。但是,抱定为民请命的牺牲精神是王葆斋义所不辞的。

抗战胜利,省府由立煌(金家寨)东迁合肥,大批学校也随之迁走,本县学生,向学无门,实堪忧虑。他又一次为办学而奔走。1945年,在麻埠办起了私立皖西中学,他被推为校董事长,积极筹募基金,并聘请本县知名学者李宗邺担任校长,运筹经营,竭尽心力,深获社会人士好评。

同时,他又在本省办救济工作,任善后救济总署江淮工程救济专款监理委员会委员。他尽最大努力,监督专款专用,帮助饱经天灾人祸的安徽人民战后重建家园,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
他很关心人民的生活,每到一地都劝农劝商。在担任黑龙江省防军统领时,曾在安达县办了一所拥有一百顷地的农场,召人垦植。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流亡关东的农民生活,也抑制了当地豪强地主的兼并。在任立煌县参议长时,自奉节俭,吃自己饭,办公家事(兼职不兼薪)。他出门时,很少骑马坐轿。与群众交往,平易近人,待人接物,比他的随从还客气。一般人评价王葆斋对待人是“老爷(指王)好见,舅子(指王的部下)难缠”。据王的家人说,王葆斋看得起穿草鞋的,看不起穿皮鞋的。一次,王葆斋回家,在客房里和几位庄稼汉拉家常,有几个乡保长之流,也来到王家,企图拍马逢迎,进入客房,王葆斋视若不见,继续和庄稼汉攀谈,不买他们的帐,弄得他们坐又不是,走又不是,非常尴尬。

对青年关怀备至,凡是请他介绍入学之事,都是有求必应,凡是向他求教的青年,他都谆谆告诫,奖掖有加,青年们钦佩他有长者之风。

他虽然做了几十年的官,经手钱财不计其数,但他不贪求意外之财,也不置田产。他常说:“三块钱一斤肉可以吃,三块钱一石田不能买”。此话至今仍在家乡流传。

 

同情革命  见义勇为

 

王葆斋在任职期间,利用手中权力,曾经三次营救过共产党地下工作者,他和陈独秀也因此结下了友谊。

1929年,武汉地区的党组织,被叛徒告密,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,逮捕了大批共产党员,时任武汉卫戍区参议兼稽查处长的王葆斋发现其中有同乡人李云鹤(原名郑家仁,号为华,党的地下工作者,解放后任安徽省委统战部长),便暗命卫士郝忠雄(霍邱县周集人),用计送酒灌醉了看守,趁机放走了李云鹤,并送银元20元做路费。后来,他在任芜湖专员时,再度营救过李云鹤。

共产党员戴映东(铸九,解放后在上海市委工作),1943年来白塔畈从事革命活动,为桂系四十六师所追捕,避入王家老楼。当时,王葆斋在家撑持门面,敌人未敢进圩子搜查,只派人在圩子外面巡视。戴乘敌人懈怠疏忽时,乘机溜出圩子,转移到他方去了。原来,王家老楼有自卫枪支,用于看家。过去桂系部队曾经收缴过王家的枪,经过王葆斋和他们交涉,军队败诉,送还了枪支还处分了下级军官。因此,吃过王家苦头的桂系部队再也不敢冒险进圩子。

王葆斋与陈独秀二人,出于乡谊私交,关系密切。陈在当时思想进步,著文、演说都很激烈,屡遭当局忌恨,一次,曾企图加害于他。王在闻悉后,辗转透信给他,使其免遭毒手。

抗战时期,王葆斋主持安徽旅渝同乡会时,广泛联系旅渝安徽籍的各方面人士。陈独秀时在四川江津闲居,王还与之过从甚密。

解放后,王葆斋鼓励他在大陆的子侄(女)辈,积极响应党的参军参干的号召,参加革命工作,子女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,对革命做出了贡献。

 

当机立断  晚节留芳

 

1948年,在内战中玩火被烧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,回光返照,又召开伪国大,通过所谓“戡乱总动员”议案,成立“戡乱委员会”,并委任一批委员。王葆斋也在被委之列。对此他非常反感。他与洪兰友、冷遹、杨忆祖、何辑五等人抵制“戡乱”运动,提出“戡乱戡乱越戡越乱”的口号,与之针锋相对。

1949年初,王葆斋女婿张国学(国民党空军司令部副总设计师)、许德荣(中校飞行大队长),由“京沪卫戍司令”汤恩伯令批一架飞机,送他们去台湾。王的女儿一再哭求父亲同机前往。此时,王已受民主人士冷遹的思想影响,了解了一些党的政策,毫不动摇,坚持留下来,迎接解放。他坦诚的对女儿说:“共产党与我无仇无怨,我无所畏惧。谁真能治理国家,我就拥护谁!”女儿见父亲意志坚定,不能强求,只好洒泪而别。

葆斋此时,由其侄婿蒋涤生资助四亿元法币,在上海复兴中路501号开一个“秋林”食品商店。另外,还兼任冷开的“安丰面粉厂”的秘书,以维持生计。

上海解放时,解放军进城时军纪严明,秋毫无犯,给了他深刻而良好的印象。他赞叹道:“真乃王者之师!”

江南各省相继解放,挚友冷担任了江苏省领导工作,劝其出山。他对党不胜感激,说:“共产党知人善任,我乐于效命。”初任华东文史馆员,后来又转到安徽文史馆任馆员,省民革成员、历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 。

王在任文史馆员期间,工作勤恳,深得好评。

王葆斋善书工诗,其书法曾参加省书法展览。

正当王葆斋先生以满腔热情发挥余热的时候,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开始了,他不幸被错划为右派分子。1958年又以“历史反革命”被捕入狱。终因年高体弱,病死狱中。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组织上为他平掉了冤案,恢复了名誉,含冤蒙垢20余年,终于昭雪。王葆斋先生九泉下有知,定当有所慰籍,而他在海内外的后裔及亲朋故友也当同感欣慰了。(台大庆)